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,构建新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。激活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侧,实施“育苗、培干、强柱”梯度培育工程,2023年力争全市科技型企业突破20000家;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供给侧,实施“对标、熟化、赋权”堵点疏通工程,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超过50%;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,实施“搭台、撮合、示范”机制衔接工程,引导驻沈重点高校院所发布高质量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。
加强重点科研攻关,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。面向8条重点产业链,组织实施航空航天、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等重大科技专项;瞄准20条主要产业链重点企业关键技术问题需求,按照“揭榜挂帅”方式组织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;深入开展民生领域、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攻关,组建一批创新团队,建设一批创新平台,开展精准技术研发与示范。
加强重点平台和空间建设,培育战略科技力量。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,加快辽宁实验室基础设施、科研条件建设,推动辽宁材料实验室成为国家材料实验室基地,全市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500个;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力争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主体建筑封顶;升级“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”科创空间,浑南科技城、沈北科教融合园建设初具规模,依托37个科创组团建设“三生融合”的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型产业园区。
加强多层次科技人才引育,发挥第一资源引领作用。加强研发型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,面向40岁以下优秀青年实施重点科技人才项目100项;加速产业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,引育20个“带土移植”团队;加快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,构建“一院士一平台一园区一基金一服务”体系。深入实施“青蓝”行动,搭建高层次知名专家与青年科技人才对接服务平台。对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的领军人物和科技领军企业予以表彰奖励。
加强科技体制改革,打造务实高效的开放创新生态。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,完善科技人才认定模式,赋予用人单位人才认定自主权;创新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,深入实施科研经费“包干制”,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研究方向、经费使用自主权,发挥政府资金引导撬动作用,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科技类投资基金。
沈阳日报、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